聚焦单兵作战系统②命运坎坷的步榴枪

  各国的单兵作战系统计划,往往将“一枪两弹”的步榴枪用作武器子系统的主要部分,步榴枪可以发射智能高爆弹与动能弹,两者共用一套发射机构。设有先进的计算机辅助瞄准系统,可以在全天候对远近距离的点、面目标进行精准打击。

  

  步榴枪具有点面杀伤相结合的能力

  步榴枪的设计理念颇具亮点,对传统的动能步枪具有压倒性优势。美国等军事强国早就开展了步榴枪的研发,然而,在众多的研发型号中,至今没有一款步榴枪被实质性普及使用。那么,各国的步榴枪项目为何如此命运多舛?

  设计前卫

  步榴枪最明显的两个特征就是“一枪两弹”与高信息化,是对21世纪高科技战争单兵武器的摸索。将榴弹发射器与步枪结合,并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大幅度拓展射手的火力。

  在信息化方面,步榴枪设有辅助瞄准系统。多功能观瞄设备探测目标方位信息,目标方位信息经弹道计算机计算后导入火控系统,榴弹的引信被提前编程,设置飞行时间与高度,使榴弹在最合适的位置爆炸。在火力方面,步榴枪的榴弹与动能弹药可以相互补充。相比下挂的枪榴弹发射器,步榴枪拥有更长的枪管、更高的膛压,因此,步榴枪的榴弹拥有高精度、远射程的优势。步榴枪的榴弹可以破坏防御工事、装甲车辆与群体软目标,弥补了动能弹药只能射杀单兵目标的不足,使士兵拥有点面结合的杀伤能力。

  发射动能枪弹时,辅助瞄准系统可以使射手在低可视度、远距离情况下锁定目标,并赋予射手快速捕捉目标的能力,确保射手在各种作战环境下实现先敌开火、精确命中。步榴枪还允许射手在墙角、工事后射击,只暴露双臂,将步榴枪伸出,利用辅助瞄准系统传入头盔显示器的画面进行瞄准射击,充分保护士兵的自身安全。

  

  单兵作战系统的辅助瞄准系统可以使士兵躲在墙角后将步枪伸出瞄准射击

  技术缺陷

  尽管设想的性能十分诱人,但目前仍没有成熟可靠的步榴枪,受限于人类的科技水平,智能榴弹与电子系统的技术难题迟迟没能被攻克。考虑到武器的便携性,大部分步榴枪的榴弹设计为20mm口径,远小于动辄三四十毫米口径的传统榴弹发射器,这就直接导致榴弹的威力不足。矛盾的是,增加榴弹的口径与装药量,又会急剧增加步榴枪的总重量与士兵的弹药携带数量,实战意义十分有限。

  另一方面,步榴枪的电子信息系统不够成熟。首先,系统的智能化程度差强人意,受探测与计算等方面的影响,智能空爆榴弹会出现爆炸时间、爆炸位置不精准的状况。其次,步榴枪大量依赖电子设备,在较为恶劣的作战环境下,电子设备的可靠性容易受到影响,维护复杂,故障率高,直接影响作战使用。不仅如此,步榴枪对电池的续航要求较高,在微型电池技术突破前,难以支持步榴枪长时间的不间断使用。

  

  国产步榴枪

  未来设想

  为了解决步榴枪的天生缺陷,各国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案。美国的XM29 OICW项目十分具有代表性,由于超重、威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美国人将XM29项目一分为二,分为XM8轻型动能步枪项目与XM25智能高爆榴弹发射器项目,试图等待这两个项目发展成熟后再重新进行整合。XM8注重轻量化与多用途,计划取代M16/M4突击步枪,后来因为人机工效与可靠性方面的问题被迫流产。XM25高爆榴弹发射器将XM29的20mm口径提升到了25mm,并参与实战检验,即便如此,XM25的威力仍有不足,士兵的弹药携带量也十分有限,可靠性能更是无法经受住考验。后来因技术与资金问题,XM25项目被美国陆军取消。

  

  造型前卫的XM8轻量化步枪

  相比XM29,中国版的步榴枪设计相对巧妙。国产版的步榴枪是QTS-11单兵作战系统的武器子系统,这支步榴枪没有设置榴弹的弹匣,而是采用手动单发装填的方式。这样的好处不仅是能减轻重量,还能根据作战需要,便于灵活装填不同种类的榴弹。这支步榴枪的火控系统体积较小,据猜测,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缩小了电子设备的体积,并且中国的设计师将一部分电子系统装到了头盔与装具上。根据网络消息,这支步榴枪仅在特种部队等精锐部队小规模试用,并未大量普及装备。

  

  俄罗斯新型无人战车

  随着5G技术的发展,笔者猜测,类似于步榴枪的武器最终将走向历史,被其他形式的武器替代。首先,步榴枪的技术瓶颈到目前为止仍旧是难以突破,在可见的未来很难出现有效的解决方案。其次,随着高科技战争的深入,各军兵种联合作战水平不断加深,作战人员可以通过作战网络呼叫各种形式的火力支援。并且,未来无人战车、无人机等装备会逐渐走向战场,为作战人员带来更强大的火力。(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军事小词典

  理想单兵战斗武器OICW,美国陆军研制的面向未来战场的单兵武器项目。将智能榴弹与动能枪弹结合,利用强大的辅助瞄准系统测算目标的方位信息,对智能榴弹提前编程,使其在敌人的正上方爆炸,达到最佳杀伤效果。

  

  出品: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

  作者:李小白

  策划:赵清建

  监制: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