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粪味渗到骨头里”的教授

  

  侯生珍(右上)指导学生采集实验数据

  本报记者 马莲 吴雅琼

  首次在国内研发、集成、应用藏羔羊早期断奶技术、藏羊不同生理阶段精准补饲、缩短母畜繁殖周期技术,使藏母羊产奶量提高28%,6月龄羔羊平均活体重提高112% ,羔羊成活率提高11个百分点,羔羊出栏时间缩短了12个月。破解了草畜失衡、藏羊生产周期长的难题,改变了藏羊传统生产经营方式,为高海拔草地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和壮大产业规模提供了科技支撑。

  上述成果是青海大学农牧学院教授侯生珍和他带领的团队通过多年艰苦的科研获得的。近日,刚从海北藏族自治州藏羊高效养殖示范基地回到学院的侯生珍面对记者采访不无调侃地说,自己身上的羊粪味道已渗透到骨头里了。

  侯生珍教授出生于湟源县,1987年毕业于青海畜牧兽医学院留校任教至今,从事畜牧业教学、科研工作30多年,长期致力于高原动物研究,深知农牧民生活的艰辛,切身感受到农牧民对脱贫致富的渴求,尤其是在青海高寒牧区,传统自然放养式的牛羊养殖方式,不仅粗放、低效,而且草畜矛盾日渐突出,加剧了草地生态恶化,形成了草地畜牧业的恶性循环。牧民增收艰难,侯生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怎样发挥高原草地的资源优势,既能让牧民群众致富,又能兼顾生态保护?侯生珍觉得这个领域大有可为。他说:“当时年轻,胆子大,现在想想也后怕,因为要推翻千百年来形成的养殖理念,去探索新的养殖模式,能不能成功,心中无数。”2008年,他来到刚察县沙柳河镇新海村实地调研,发现青海高原每年枯草期从头一年的10月持续到第二年的6月,长达9个月,期间牧民的羊根本吃不饱,掉膘严重。即便有些牧民有补饲意识,也只是简单的投喂饲草,饲养方法简单、落后,导致赖以为生的羊群在冬春漫长的枯草期死亡率居高不下,而且因牲畜过载不堪重负的草场退化越来越严重。

  2009年,侯生珍以海北藏族自治州启动生态畜牧业建设为契机,决定在当地选择草畜矛盾严重的刚察县、海晏县开展新型畜牧业生产方式的探索研究和示范推广。

  “用新理论说服牧民改变养殖方式,那是天方夜谭,必须要拿出实例,让他们实实在在感受到新技术带来的效益,才有可能改变他们传统的养殖理念。”侯生珍说,“讲过去都是眼泪,一开始搞提高藏羊生产效益的研究,思想上压力很大,所以一心扑在项目上,那时候穿梭在草原和城市之间,几过家门不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无数个日日夜夜,在广袤的草地上、在牧户家中、实验基地里,到处都是他沾满羊粪的足迹。陌生人见到他,根本不会将他与教授身份联系起来。在藏羊高效养殖关键技术研发期,为了获得藏羊生产的第一手资料,严冬季节,他和学生整夜蹲守在摄氏零下二三十度的羊圈里采集藏羊生活数据。

  “刚开始,当地牧民无法理解我们的做法,觉得让出生两个月的羔羊断奶、减少身体强壮藏羊的饲喂量是不可思议的事,认为一帮书生在瞎胡闹。”侯生珍说。那时候他内心五味杂陈,自己也没有把握试验能否成功。果然,当年作为实验对象的每群100只藏羊,共16个配方组群的实验死亡率高达40%。当地群众说他们的祖祖辈辈都是放牧饲养的,哪有你们这样养羊的。当时,侯生珍有说不出来的难受,但他不甘心,继续带着学生反复寻找问题的症结。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的实验研究,他成功研发出以放牧和补饲相结合、缩短羔羊出栏周期为主的多项藏羊高效养殖技术,并集成应用。应用这套集成技术,实现了藏母羊两年三胎的高效繁育,母羊繁殖率平均提高了50%;6月龄藏羔羊活体体重平均提高了112% ,羔羊成活率提高11个百分点,羔羊出栏时间缩短了12个月;放牧草场载畜量降低50%,有效利用率却大幅提高。全新的藏羊养殖模式,在提高养殖效益的同时,缓解了草地畜牧业发展中草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固有矛盾。

  然而,这种新的生产模式的推广工作刚开始非常困难,牧民并不接受改变传统生产方式的建议。侯生珍和他的团队一次次上门对养殖大户做说服工作。他说:“当时牧民们都不愿当示范户,个别接受建议的也有条件,如果造成损失得由我们赔。没有办法,为了把新技术推广下去,只好答应他们的要求。”推广工作也不轻松,侯生珍全力以赴为牧民开展技术指导,并且免费提供饲料。但是,示范户对精准饲喂并不当回事,导致喂得多死得多。按科学的补饲要求,每只母羊在生产羔羊前的45天每天补饲0.1公斤饲料,生产羔羊后每天补饲0.25公斤。可牧民们觉得,母羊产羔前后应是多喂饲料的阶段,这是祖辈传下来的经验。于是,侯生珍和项目组的成员就住在示范户家里,每天手把手传授精准饲喂方法,直到让牧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

  新技术模式推广面积越来越大。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兴隆肉羊养殖合作社的马生海说:“过去,羊羔要到6月龄才断奶,按照新技术要求, 2月龄就断奶,藏母羊再给羔羊断奶后3~5天就回奶了,在侯教授的指导下,我饲养了500只母羊,羔羊繁殖成活率提高了14个百分点,6月龄羔羊活体重达到了41公斤,可以直接出售,这样的效益过去我们想都不敢想。”

  都兰县香加乡科学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理事长那木卡说:“2018年我们合作社的26户牧民引进藏羊高效养殖技术,当年每户分红两万多元。”

  草原上的牧民是朴实的,眼见为实,示范效应带动着技术推广。侯生珍说,有一次冬天他去刚察县,快到县城时已是晚上十点多,没想到许多牧民等在路边接他,每人提着一箱红牛饮料,他不清楚他们是怎么知道自己行程的,感动的热泪盈眶。到了住处牧民们围着他咨询各种养殖中存在的问题,一直到深夜才离去。

  在十多年的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中,侯生珍每年行程都超过10万公里,足迹踏遍了全省六州的28个牧业县,培训技术人员和牧民群众超过20万人(次)。他的同事常建军说,到了基层试验示范基地,只要牧民群众一打电话,侯教授不管多远总是想方设法到牧户家中,进行技术指导,一天来回两三趟是常事, “羊”教授成为牧民群众的“抢手货”。

  由于这项成果技术成熟度高、可复制性强、适应面广,先后在全省6州牧区得到了大面积应用和推广,成为“十三五”期间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重点支撑技术和主推技术。据介绍,以每100只母羊为核算单位,应用高效养殖模式比传统放牧养殖多增收两万余元,已累计新增推广效益30多亿元。

  侯生珍和他的科研团队从事藏羊高效养殖技术的开发、推广二十多年,打破了我省草地藏羊生产的瓶颈,在全省藏区建立了藏羊高效养殖技术体系,打造出了“青”字号藏羊优势产业,推动青海高原实现了草地畜牧业生产方式的一次重要变革。

  近年来,他先后被授予“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领军人才” “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 “青海省农牧业科技创新羊产业技术研发与熟化平台首席专家” “全国农业推广标兵”“全国优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新中国60年畜牧兽医科技贡献奖”“第五届中国畜牧十大杰出科技贡献奖”。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