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吉读经典 | 你好我好他也好,乌托邦是怎么实现的?
说了这么多关于乌托邦人的生活,
是不是有点羡慕嫉妒恨呢?
生活在乌托邦的人不仅生活富足,
而且精神富足,
他们每个人都是积极向上,
热爱和平的。
当然,之所以乌托邦能够形成这样的一个社会,
是因为乌托邦一直秉承着一个思想就是: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而实现这一点,
最主要依靠的就是,在乌托邦,
每一个人都有宗教信仰的自由。
可能很多人并不能理解宗教信仰自由
是一个多么前卫的事情。
因为在我们国家,
公民有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也有自主选择信仰哪一种宗教的自由,
所以我们早就已经习惯了这种自由的生活。
但是在16世纪的欧洲,
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规定了宗教信仰。
其实说白了,
就是当时的政府通过宗教信仰来操控国民。
这只看不见的手控制了人民的自由,
没有宽松的环境,
人们就少了很多快乐。
这么看来,
托马斯·莫尔真的是时代的弄潮儿了。
乌托邦人是认可宗教自由的,
虽然他们的生活有许多戒律,
但他们的宗教却不是整齐划一的。
在乌托邦,
有人崇拜太阳,有人崇拜月亮,
也有人崇拜星星,
甚至也能崇拜伟人。
说白了,只要你够自信,
你就是自己的神。
这种观念,
其实是受到文艺复兴运动的重大影响。
虽然还没有彻底打破人与神之间的地位差别,
但是将神分化开,
其实是瓦解神的地位的第一步。
不过,
虽然乌托邦人有权利信仰不同的宗教,
但是他们公认所有宗教都有一个共同的伟大之神,
名叫“密特拉”。
当然,即使名字都叫“密特拉”,
但是其真身却是多种多样的。
这就是宗教多元化的最初阶段。
虽然宗教在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区别,
换汤不换药,
但是汤不一样了,
味道就能够实现因人而异,
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变革。
这个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自由。
即使在乌托邦,
虽然信仰哪一种宗教是个人自由,
但所有人都必须遵循两个认同点:
一个是灵魂不会随肉体而消灭,
另一个是宇宙是在神的旨意下运转的。
如果有人不认同这两个观点,
就要遭受千夫所指的困境。
当然,认同这两个观点,
给乌托邦人带来了很多快乐。
他们认为死亡是神的呼唤。
因此大部分的乌托邦人并不畏惧死亡,
他们的葬礼都是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的。
只有做过坏事的人,
知道自己不会受到神的欢迎,
才会对死亡感到恐惧。
在乌托邦,
由于每一个人都对自己的信仰很虔诚,
所以教士具有极高的社会地位。
对比看来,
教士在乌托邦比高中的教导主任还要忙,
不仅要操持国家的大小事务,
还要奔赴战场。
当然,
他们的身上有着来自全国人民的爱戴。
并且乌托邦还有统一的宗教节日。
在这一天,
所有的宗教人士都会欢聚一堂。
教堂的外部虽然华丽,
但是里面的环境却是昏暗的,
他们认为昏暗的光线能够使人更专注,
更能感受到神的存在。
在教堂里,
会举行各种宗教仪式,
教士入场后,
还会一起唱赞美诗。
形容起来,就是其乐融融。
乌托邦的宗教是具有包容性的。
这样一个宽松的宗教环境,
带来了乌托邦和谐的社会。
俗话说,过犹不及,
过于虔诚地信仰一种宗教,
可能会带来很多灾难,
甚至会亵渎其他宗教,引起纷争。
在乌托邦,却并不会出现这样的行为,
想要改变别人的宗教信仰
必须要用温和的方式进行传教。
这种开明的思想影响了乌托邦世世代代的人,
也成就了乌托邦这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