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剪纸“说”青海故事
一张红纸在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李桂兰的手中,不一会就成了一幅画。
李桂兰在给少年儿童上剪纸课
李桂兰的剪纸作品
本报记者 吴雅琼 刘海燕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灵巧的手指在纸上左右翻飞,薄薄的纸张仿佛被赋予生命灵性。不一会儿,一张剪纸作品便跃然纸上。这位巧手女人就是湟源县大华镇何家庄村走出来的青海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李桂兰。她自幼醉心剪纸,创作的《八仙图》《天女散花》《富贵牡丹》等作品,多次参展全省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展,荣获各类奖项。2014年她被评为青海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列入西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技艺传承人名录。李桂兰广泛收徒传艺,让剪纸走进校园,走进生活。她运剪如风,让红纸在刀尖的游走中“说”着青海故事。
剪纸,民间称之为“绞花样”“窗花”,古人称之为“剪彩”,是一种镂空艺术,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它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栩栩如生的形象,精巧细致的剪裁,让传统文化跃然纸上。
剪纸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布、皮、革等片状材料,现在常用的就是普通红色彩纸,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民间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祝寿庆生都少不了用千姿百态的剪纸图案装饰美化。
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剪纸于百年前逐渐传入青海高原。生活在这里的劳动人民结合河湟文化创造出独具高原民族特色的河湟剪纸。河湟剪纸不同于普通剪纸,它粗犷硬朗、朴拙生动,所取题材与河湟民族的现实生活密切相连,具有很强的原生态文化特点。其题材除了沿袭古老的原始图腾纹饰及图样,也保留了古羌文化最早的文字符号和传统的思想理念。
相比其他地方的剪纸,河湟剪纸有其鲜明的特点。一是构图融合传统技法和现代表现元素,呈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多元的民族文化;二是剪法处理上,追求线条流畅,突显民间艺术家鲜有的创作主体意识;三是手法灵活,技艺嬗变熟稔。河湟剪纸2006年被列入青海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