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三分治七分养

  

  对不少饮食不节、三餐不定的人来说,胃痛、胃胀、不消化好像是常见的毛病。自消化内镜广泛应用以来,大家对胃肠道疾病的重视度明显提高,慢性胃炎也常被提及。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出现慢性炎性病变,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且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常见有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特殊类型胃炎三大类。

  慢性胃炎患者往往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约1/2有上腹部不适、饱胀、隐痛、烧灼痛,但疼痛没有明显节律性,一般在进食后加重,也常见食欲不振、嗳气、反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严重者可伴有维生素B12缺乏的表现,如贫血,消瘦,舌、口腔、消化道黏膜炎症等,但也有患者没有任何不适。

  幽门螺杆菌感染、十二指肠-胃反流、刺激性食物、药物、环境变化、长期精神紧张及生活不规律等,都可导致胃黏膜发生炎性病变,是目前临床公认的慢性胃炎致病原因。

  几乎每个人都会有短暂的消化不良或胃部不适,一般调整饮食便可改善,不必就医。一旦确诊慢性胃炎,就要记住“三分治,七分养”,除了按时服药,日常生活中更是有7点禁忌,减缓或避免慢性胃炎发展为溃疡、胃癌等。

  忌酸辣刺激

  过于酸辣的食物,以及咖啡、浓茶对胃黏膜有刺激性,尽量少吃。此外,生冷食物易导致胃肠痉挛,最好做熟或放置常温后再食用。此外,少吃霉变、熏制、腌制或富含亚硝酸盐的食物,多吃新鲜食品。

  忌烟酒无度

  酒精可对胃黏膜造成物理性损伤,且会增加其对致癌物敏感性,使上皮细胞在反复损伤与修复中增加变异风险。抽烟时,有害物可直接接触胃黏膜,并进入血液循环,削弱胃黏膜保护机制。

  忌饥饱不均

  饥饿时,胃内的胃酸、蛋白酶无食物中和,浓度较高,易造成黏膜的自我消化;过饱会造成胃壁过多扩张、食物停留时间过长等,也会损害胃的自我保护机制,导致胃损伤。此外,进食过快、口味偏咸、爱吃烫食等也会诱发慢性胃炎。因此,饮食要有规律,防止过饥,保证七分饱即可,用餐时注意细嚼慢咽。

  忌过度疲劳

  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如果疲劳过度,都会引起胃肠供血不足,分泌功能失调,损伤胃黏膜。尤其是胃炎急性发作期,患者更应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充足睡眠,避免情绪大起大落。

  忌滥用药物

  有3类药物容易损伤胃黏膜:

  一是乙酰水杨酸类,如阿司匹林;

  二是保泰松、吲哚美辛、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

  三是皮质类固醇等激素类药。

  生活中,应尽量避免使用这些药物,如必须服用,要控制剂量和疗程,或与抑酸药同服。

  忌饮食不定时

  每天进餐不定时,或持续不断地进餐,会引起胃液分泌紊乱,导致胃黏膜损害,故饮食应固定在几个时间点,可选择一日三餐或四餐。老年患者易出现微量元素缺乏等情况,可考虑应用补剂。

  忌睡前吃东西

  睡眠时,人体大部分组织器官进入缓慢的“休养”状态。如果睡前吃了食物,不仅会强迫胃肠道处于“紧张工作”中,胃黏膜也无法得到修复,时间长了,便可能导致胃糜烂、胃溃疡等疾病。

  消化门诊中,胃镜检查必不可少,也是最重要的检查之一。目前,胃镜检查已经可以“无痛”,不必因怕“受苦”而拒绝检查。

  体检时,如果发现自己患有单纯的浅表性胃炎,没有任何症状,则不需要治疗或采取调理措施;如果合并糜烂、胆汁反流等其他症状,就需要治疗。对于40岁以上,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胃癌前疾病,曾做过胃部手术,或有胃癌家族史的患者,最好每3-5年做一次胃镜,以期及早发现问题;未患胃炎的人最好每年进行一次幽门螺杆菌检查,比如碳13呼吸试验。

  (李 雪)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