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原因分析
发布日期:2017年8月3日
417次浏览
喀斯特地貌指石灰岩地区的地表常见的石芽、石林、峰林、溶沟、漏斗、天坑、落水洞、溶蚀洼地、坡立谷、盲谷以及地下发育的溶洞、地下河等各种洞穴系统以及洞中石钟乳、石笋、石柱、石瀑布等地貌形态。对于石灰岩地区上述独特的地貌,国内外学术界均以南斯拉夫典型的石灰岩地貌区喀斯特地貌高原的地名来命名,即“喀斯特地貌”。过去中国亦曾用过“岩溶地貌”一词。在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积约达130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等省区,如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路南石林等,广东则有英德英西峰林,怀集桥头镇燕子岩、肇庆七星岩等。为什么会有喀斯特地貌呢?它是如何形成的呢?
喀斯特地貌是由岩溶作用形成的。喀斯特作用指水与重力对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可溶岩溶蚀与侵蚀作用、搬运与沉积作用之总体。这是一种水与可溶性岩石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的过程。如:CaCO3+CO2+H20—Ca2++2(HC03-)当水处于流动状态,被溶解的CaCO3以Ca22+和HCO3-的状态随水流失,被消耗的CO2不断补充,溶蚀(即反应向右)才能不断进行下去。
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在喀斯特作用下形成的。其中化学溶蚀与机械侵蚀常同时进行,相辅相成。其比例随喀斯特发育程度和径流特性而异。侵蚀作用包括水流对碳酸盐岩冲蚀、磨蚀及重力侵蚀。碳酸盐岩的溶蚀为可逆化学反应。这种反应只有在天然水中,因含酸(主要是碳酸)才顺利进行。故化学溶蚀即指在天然水作用下,碳酸盐岩可溶组分以离子和分子形式迁入水中而被搬运的过程。可溶岩地块受喀斯特作用,称喀斯特化
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的利亚半岛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19世纪末,南斯拉夫学者司威杰(J.Cvijic)首先对该地区进行研究,并借用喀斯特一词作为石灰岩地区一系列作用过程的现象的总称,到1966年我国第二次喀特学术会建议将“喀斯特”一词改为“岩溶”。所以,喀斯特地貌亦称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地面上往往崎呕不平,岩石嶙峋,奇蜂林立,地表常见有石芽、石林、峰林、溶沟、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等形态;而地下则发育着地下河、溶洞。溶洞内有多姿多彩的石笋、钟乳石、石柱,美不胜收。
我国岩溶地貌分布十分广泛,主要集中于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区,如广西桂林的山美、石美,水美、洞美,云南的路南石林等闻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