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发朋友圈?让用户疯狂转发的5大动机
发布日期:2017年8月3日
302次浏览
导读:既然分享本来就是一种基本的需求,那么与其花费巨额资金诱导他们分享,比如直接创造他们会分享的内容。那么如何让别人分享呢?我们需要考虑的并不是“我们想让他们分享什么”,而是我们产生的信息对他们有什么帮助。为什么网为您寻找答案。
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众多品牌为了让人们转发其信息已经开始丧心病狂了。
“如果你能拍张我们餐厅的照片并发到朋友圈,我们会送你一盘免费的沙拉。”
“转发朋友圈并截图,领10元新年红包。”
“转发朋友圈并集齐50个赞,送移动电源一个。”
让别人分享你的信息就这么难吗?需要花很多钱才能诱导分享吗?
其实只要给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别说你不给钱,即使你有机会罚他们的钱,他们还是会分享的。
有一个心理学教授曾召集一批人做一个关于三明治喜好的测试,作为回报,被试者可以拿到一定的实验酬劳。
在试验中,这些被试者有2个选择:
1,什么都不做,多获得25%的酬劳;
2,可以把自己关于三明治的喜好分享给周围的人,酬劳不变。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大部分人宁愿放弃25%的酬劳,也要把自己关于三明治的喜好分享给别人。
也就是说,分享转发本身就是向吃饭一样的天生欲望,是不需要金钱激励就会自动去做的事情。所以,与其给用户“人民币”诱导分享,不如直接给他们这5种“社交币”:
一、寻找谈资
社交往往从聊天开始,而聊天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寻找谈资”——想想你缺乏谈资的情形吧,你们不得不通过询问对方的家乡等来辛苦地寻找谈资,这是有多么无聊。
因此如果你创造的信息能够为用户提供“谈资”,就相当于给了他们“社交币”,让他们可以拿去聊天。那么如何为别人提供这种谈资呢?重要的办法就是“寻找有违常理的戏剧性冲突”。美国《华尔街日报》的资深撰稿人布隆代尔曾经说过,最适合登在报纸上的新闻就是:《我在FBI工作时如何通过与狗熊发生关系而找到了上帝》
所以,你需要找出你想表达的庞大信息中,真正违反别人的第一直觉的地方。这些信息之所以容易成为谈资,是因为他跟我们日常所见的现象不同,违背我们对这个世界的预期和直觉。大脑一直是变化非常敏感,但对固定的事物并不敏感。所以警示灯才会出现明亮和颜色的闪烁变化,以提醒人们的关注。
所以如果想在“谈资”领域创造“社交币”,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找出你的产品、创始人等一切信息中,违背别人第一直觉的部分。
二、表达想法
《70%的优秀员工都是被平庸的中层管理者折磨走的》
《研究发现:过度加班反而有害工作效率》
《员工更加勤奋,就能弥补高管在战略上的失误吗?》
老板有很多话想跟自己的员工说,但是自己并没有强大的表达能力,也没有那么多耐心慢慢解释。这时候如果有一篇文章正好说出了他想表达的观点,他就会分享这篇文章。同样,员工也有很多话想跟老板说,但是自己没有强大的表达逻辑,也没有勇气当面直接说。因此这些文章的出现也帮了员工一个大忙。无数的自媒体作者、知乎达人、微博大V都在创造这种“社交币”。
以至于将来可能我们沟通问题时,可能不再需要自己组织任何语言,只需要转发各种“社交币”就完了。
三、帮助别人
“你是被需要的!”我想没有什么话能够比这句话更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
在社交中,大部分人喜欢帮助别人,并且从中得到快乐,因为帮助别人可以给人提供一种“自我价值感”,让自己感觉到自己是“被需要的”。所以我们看到有人总喜欢充当免费的媒人,撮合两个朋友在一起;有人也总喜欢转发各种“实习招聘信息”(也就是求职者说的“人贩贴”),以帮助朋友圈的人找工作……毕竟,如果一个人能够在朋友圈中持续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并且对别人提供了帮助,这个人的隐形地位就会上升。
而如果你的信息能够给“用户别住别人”的过程提供帮助,他们就会转发你的信息,而你就给这些人提供了“社交币”——因为你的信息让他们感觉社交更成功了。
所以,如果看到滥发鸡汤的人,不要生气,他们只不过想让别人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他们想感觉到“自己是被需要的”。
四、塑造形象
每个人都渴望在朋友圈塑造并且强化自己的形象——“我是聪明人,我是阿森纳球迷,我是自信的人,我是XX大学毕业的,我是山西人,我是……”而如果某种信息能够强化他们的形象,他们就会转发这种信息。
所以,当武汉大学樱花开放的时候,几乎周围所有的武大人都在转发这条新闻。因为这个新闻强化了“武大人”的形象和身份。而如果你的信息能够帮助别人塑造和强化自己的个人形象,你就相当于给了他们“社交币”。
五、社会比较
所有的人都有比较心理,人们可以接受在平均年薪3万的公司里拿到10万年薪,也很难接受在平均年薪100万的公司里拿30完年薪。即使是没有意义的比较,人们也往往乐此不疲。比如赌博看谁猜硬币正反面比较准——即使所有人都知道这硬币的正反只是随机事件,与人的预测能力没有关系。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比较——不论这种比较是显性的还是隐形的。
而如果你的产品或者信息能够帮助别人有效而且一目了然地进行比较,就相当于提供了“社交币”,人们就会更加倾向于转发你的信息。所以在2015年刚开始时,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丧心病狂地开始用各种手段引发比较:支付宝推出了10年账单的功能,可以让人瞬间了解自己过去10年支付宝花的钱并转发朋友圈。还有各种游戏,玩了之后,告诉你打败了94%的小伙伴……实际上,“设计一种游戏,引发用户的比较”这种诀窍早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就有了。
比如线下的各种会员卡、积分卡、贵宾卡……
有研究发现,即使美国的航空公司设置了“航行里程数可以兑换免费机票”的优惠,大部分人也没有真正去兑换。他们只想不断地积攒里程数,而一旦被兑换了,这样的“隐形比较”就会消失。
甚至,幼儿园的时候,老师不也会奖励小红花吗?
所有人都需要社交,而如果你的信息能够帮助对方社交的某个过程(不论是提供谈资,还是维护形象),就相当于提供了一种新的货币激励“社交币”,他们就会转发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