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里求斯超1000吨燃油泄露,民众争相捐头发拯救蓝海
日籍货船在毛里求斯触礁,漏油1000吨致旅游胜地陷入环境灾难,当地居民正竭尽全力保卫家园。但这片海洋,可能永远回不到从前。
正在漏油的货船(8月7日,卫星图片)|Maxar Technologies
作者 | 李振华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副教授
印度洋岛国毛里求斯正处于环境灾难边缘。
7月25日,一辆载有4000吨燃油的大型货轮,在毛里求斯南部环境非常敏感的近海,触礁搁浅。十来天后,8月6日发生燃油泄漏,超过1000吨燃油从船上流入大海,污染邻近海域。船体因触礁产生的裂缝问题还在恶化,货船极有可能会整体裂开,令人揪心的是船上仍有2500吨燃油尚待转运(油箱里的现已排出)。
为拯救蓝海,十万多民间志愿者不顾政府“统一安排”的指令,自发加入清洁行动。因为头发能快速吸附油污,当地还掀起了一股“理发潮”,居民挤爆理发店,争相捐献自己的头发,用它制作一种不寻常的浮杆来清理浮油。
触礁的日本散货船“若潮“(MV Wakashio)号。据悉船体裂缝正在扩大,极有可能进一步解体,引发更大的环境灾难。|来自网络
“人们已经意识到,他们需要把事情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来这里(聚集到海岸线)是为了保护我们的动物和植物群。”现场一位环保活动人士说。
但由于强风和洋流的推动,目前,浮油已经开始向远离海岸的方向飘去,油迹分散到民众无法到达的海区。恶劣的海况亦耽搁了国际救援,这片海洋很可能永远无法回到从前。
01.
“天堂原乡”突遇灾难
毛里求斯是非洲东部一个火山岛国,位于印度洋西南方,四周被五彩斑斓的珊瑚礁环绕,是一个广受欢迎的度假胜地,被称为“天堂原乡”,还是《国际重要湿地特别是水禽栖息地公约》(简称“拉姆萨尔公约”)指定的海洋保护区,有各种珍稀动物和多种独有鸟类,曾是地球上唯一住有渡渡鸟(17世纪末灭绝)的国家。
如今突如其来的燃油泄漏事故,不仅对当地旅游业造成严重冲击,还将对毛里求斯的海洋环境和渔场造成无法估量的生态破坏。据报道,该货轮一开始只是触礁搁浅,但是恶劣的天气引发船体摇晃和撕裂,十多天后开始溢油。糟糕的海况亦阻碍了打捞工作,并可能引发进一步的溢油危险。
毛里求斯政府于8月7日发布“环境紧急事态宣言”,请求国际社会给予支援,并称做好“最坏打算”。
旅游胜利毛里求斯。共有居民约126万,非常依赖旅游业。2019年就接待了140万游客,超过毛里求斯的总人口数。|来自网络
02.
工业的血液成“生态浩劫”
石油,常被人们称为工业的“血液”。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石油不仅可提炼出各种类型的燃料(汽油、柴油等),而且与之相伴的石油化工行业,可生产出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产品(如润滑油、沥青、塑料等),对人类贡献极大。
然而,石油污染也随之而来。石油在开采、运输、装卸、加工和使用过程中,由于泄漏而引起的污染,时有发生,且大多出现在海洋上。近年来,千吨级以上海上漏油事故屡见不鲜,例如,2002年的希腊“威望”号油船泄漏事件、2010年的墨西哥湾油井漏油事件,等等。
泄漏石油若得不到及时处理处置,其产生的油污染对漏油点附近海域,将是一场“生态浩劫”。
2010年,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事故(被认为是工业史上最大的石油泄漏事故,当时,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井喷并爆炸,超56万吨石油入海)|人民网
为什么石油会对海洋生态系统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呢?这和它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关。
石油一旦泄露在海洋上,因密度比水小,起初会长时间漂浮在海面上,并迅速扩散,大面积厚厚的油膜在事故海域形成。
油膜首先会使受污染海域中无飞翔能力的企鹅、海龟等动物行动受阻;其次,一时离不开受污染海域的鸟类,会因仍在海中捕食,导致羽毛上黏附油污,使其飞行能力降低甚至根本飞不起来;再次,油膜会将大气与海水隔开,海水无法从空气中获得氧气,这就会导致油膜下的海洋生物,因缺氧窒息而亡;同时,油膜能吸收并阻挡阳光进入海水,致使海洋植物光合作用大大减弱,无法正常生长,破坏海洋生态平衡。
1991年海湾战争石油泄漏事件(被称为史上最大石油泄漏事件,当时,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时,打开了油井的阀门和管道,试图延缓美军袭击,超80万吨石油流入波斯湾)|@Steve McCurry
美国《新闻周刊》描绘当时的情景:满身油污的水老鸦昂首振翅,挣扎着往礁石上爬;奄奄一息的海鸥甩着脑袋,有气无力地在浮油层中挣扎;海豚吃力地把口鼻伸出飘浮的油层,贪婪地呼吸新鲜空气;已经死掉的各种海鸟被冲上海滩,仨仨俩俩地躺在那里。
另外,油膜还会抑制海水蒸发,导致海面上的空气缺少水分,变得干燥。而海洋水汽又是陆地水汽的主要来源,进而使事故海域临近的陆地气候,也变得更加干燥,影响海滨美学价值,对海滨旅游业将会是毁灭性的打击。
石油泄露到海洋后,若不进行紧急处理处置,漂浮在海面上的石油会因波浪、潮汐等海水运动而进入海洋深处。
随着时间的推移,泄漏石油产生的油性沉积物,将会不断沉入海底。
接着,油污会被海底生物吸收,进入这些生物体内,危害极大,尤其对幼鱼、鱼卵或海虾幼体的破坏力更强。这点已被发表在《科学报告》杂志上的“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十周年研究报告”所证实。该报告表明,2010年4月的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导致墨西哥湾海域数千种生物体内,至今仍被检测出油类污染物。
另外,石油在海水中长期浸泡,会被分解产生大量的氮磷残留物,导致海水富营养化,引发赤潮,进而导致海洋珊瑚礁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
燃油泄漏,将严重威胁珊瑚礁生态。|航拍,来自网络
那么,面对海上石油污染,我们该怎么办呢?真的“束手无策”,只能“顺其自然”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03.
竭尽全力保卫家园
尽管在当前科技水平下,我们还无法做到完全消除石油对海洋生态的影响,但我们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小其破坏力。
从长远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积极发展清洁、可再生新能源,减少人类对石油的依存度;二是进一步强化航海安全,降低石油泄漏发生的概率,在源头上堵住油品直接入海的机会;三是做好应急预案和海洋石油泄漏处理处置技术装备的研发,并做好海上石油污染的长远防治措施。
短期而言,当发生污染时,我们可在在海水自身强大的自净能力下,再辅以人工强化措施,竭尽所能恢复事故海域环境,避免海洋被继续污染。
目前,针对突发的重大海洋石油泄漏事故,人们常用的处理处置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物理法又分为围油栏法、机械法和吸附法。围油栏法是利用围油栏把在海上的油层限制住,可拦截、控制、转移溢油,能快速、高效地防止石油扩散,缩小污染面积。机械法是利用撇油器快速、有效回收海面浮油。吸附法是用亲油性的吸附材料,使溢油粘在其表面而被吸附回收。在漏油事故发生后,一般会第一时间采用物理法处置。
化学法是向漂浮在海面上的石油喷洒化学药剂,改变石油的分散状态加以清除。
生物法是将人工专门培养驯化的“石油清污微生物”大量抛洒在石油污染海域,让这些生物大军去吞食泄漏出来的石油。
当然除了这些,大自然也有一定的自我净化能力。
在光照充足、气温高的条件下,一部分油污会被蒸发,一部分油污会被自然分散、溶解以及生物降解。
从环境效益的角度衡量,进行油污清理时,不仅要权衡各种方法的清除能力,还要将处理结果的利弊加以比较,选用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方式。
当地居民自发清理污染。|来自网络
这一次,因为毛里求斯是第一次面对千吨级以上的燃油泄漏事故,该国既没有相应的应急预案,又没有对应的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只能在现有条件下争分夺秒地拯救自己的家园。
为防止燃油进一步扩散,当地居民用头发制成了浮杆,于8月10日启程前往海上清理浮油。
因为头发可以在不吸收海水的同时,快速将油污吸附在其表面,大量毛里求斯民众自发剪掉头发,并自愿捐出。志愿者们将这些头发和叶子一起缝进网中,再装上塑料瓶,让它们漂浮在海面上,以将燃油聚集到能被软管抽出的程度。
目前尚难以估计这些措施能遏制多少污染,也难以预言最终的发展态势。卫星图片显示,漏油事件状况仍在恶化。
8月12日卫星图片(红色箭头为“若潮”号)。|Maxar Technologies
这次事件确实是一个教训,提醒我们要时刻注意危险,一旦灾难真的开始,再补救真的太难。
注:
据最新消息,目前船上油箱里剩余的油已排出,但人们仍担心船只会裂开加重污染。工人们已经部署了围油栏来控制油污,带泵的收油机和岸上卡车正在清除水中燃料。
毛里求斯野生动物基金会一直在撤离受影响地区的动物和植物。减轻溢油的工作现在已经变成了一项国际努力。
文章由“十点科学”(ID:Science_10)公众号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