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考试的作弊与反作弊的策略有哪些?盘点盘点
发布日期:2017年8月3日
207次浏览
听说为了防作弊,缅甸的孩子们被老师拉到树林里去考试了,每人间隔3米,好心疼这帮娃……不知道其它奋战在作弊与反作弊第一线的小伙伴们还好吗?小抄藏好了吗?相信大家都会“诚信应考,冷静作答”,应对考试的作弊与反作弊的策略有哪些?下面为什么网小编为您盘点盘点。
作弊,是一条不归路
1、小抄夹带
你以为只有你会做小抄?小抄是我们的,也是他们的,最终还是老祖宗的啦~小抄夹带可是任何时期考试作弊中最普遍的内容之一,毕竟没复习完就进考场的那一刻,方能知道和知识分开一种怎样的痛苦。
不过在唐代科场中,小抄有专门的称呼——“书策”。“挟藏入试,谓之书策”,可见夹带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是比较普遍的。即使今天所曝光的考试作弊中也以夹带居多。
来一组古人的小抄照,把你裤兜里的、大腿上的小纸条都扔了吧,这才是差距。
除了作弊设施精良,古代作弊者的胆子也是大到离谱。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九月,皇帝亲御勤政楼试“怀才抱器科”,考生中居然有人在皇帝眼皮底下“私怀文策”。有人还伪造堂印,传递标准答案。皇帝亲自监考还敢胡来,你们是吃了雄心豹子胆了吗?
2、雇枪手
作为学校里最猖獗的“小广告主”之一,雇枪手这回事在现代的作弊手段中仍然很多见。每年高考的时候会有很多大学下达通知,学生近期长时间离校必须向班主任报备,就是为了防止大学生去做枪手。这一作弊手段在唐代科举考试时,就被一些不学无术的人所利用。他们钻考场检查不严的空子,向主考官行贿、说情后,找替身代考。据说当时“非正身”是考场中冒名顶替者的专称,民间流传有“入试非正身,十有三四”的说法,其比例是相当高的。
3、泄考题
前不久考研泄题的传言还闹的沸沸扬扬,看来大家对这一作弊手段十分关注。如果说小抄是小打小闹,那么泄题行为则是涉及到更严重更黑暗的层面。在古代,泄漏试题一般是主考官徇私情而为,这在唐代科场中屡有发生,但因涉及面小,且主考官往往正得到皇帝的宠信,被揭发者只能是挂一漏万。
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董思恭知贡举,他在接受应试者的贿赂后,便泄漏了进士策问试题。后来事情暴露出来,三司审问,使得董思恭声名狼藉,并对其进行了公开审理。初判朝堂斩决,后因董思恭临刑告发别人,在武则天提倡告密之风盛行的情况下,被免死,配流岭表。这是唐代科场中主考官因泄漏试题所受处罚最为严厉的一次。
反作弊,是场持久战
1、封卷糊名
“密封线内不得答题”相信对各位来说并不陌生(百科妞每次都要反复检查好多遍以确认真的真的没有答到密封线以内,心好方……)但这个也是古就有之~
史籍记载,我国古代科举封卷制度起始于宋朝。据《宋史·选举》说,宋太宗淳化年间,为“革考官窝私之弊”,采用监丞陈靖的建议,推行“糊名考校”法,科考时在试卷上糊住考生姓名、籍贯,决定录取卷后再开拆弥封。追溯起来,宋代的“糊名考校”法显然当算是高考封卷制度的“始祖”了。
2、誊写
不过,在古时封建官场腐败的情况下,即便实行考卷弥封制度,还是有不法考官凭借辨认考生字迹作弊。于是,在宋大中祥符八年,真宗赵恒下令设誊录院,由书吏誊抄科考试卷,考官藉誊抄副本评卷。此种作法,把考试封卷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作弊的,反作弊的,看看古人这一套套的百科妞觉得好佩服,可还是真心的劝告各位,有那个准备作弊的时间,还不如多看看书呢~实在背不完了,那就考几分算几分嘛,一起做个光明磊落的挂科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