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有很多“实验学校”?“实验”是什么意思?

  现在小孩接受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基本每个家庭的孩子都可以去上学,学校也自然越来越多。很多家长会发现,中国很多“实验学校”,那么,你知道为什么中国有很多“实验学校”?“实验学校”中的“实验”是什么意思吗?为什么网为您解答。

为什么中国有很多“实验学校”?“实验”是什么意思?

  将投入更多资源的初等教育学校称为“实验学校”,是中国自有现代初等教育以来无意间奠定的惯例。

  “实验学校”中的“实验”是什么意思?

  实验,区别于试验,实验是为了解决文化、政治、经济及其社会、自然问题,而在其对应的科学研究中用来检验某种新的假说、假设、原理、理论或者验证某种已经存在的假说、假设、原理、理论而进行的明确、具体、可操作、有数据、有算法、有责任的技术操作行为。通常实验要预设“实验目的”、“实验环境”,进行“实验操作”,最终以“实验报告”的新闻形式发表“实验结果”。  而“试验”指的是在未知事物,或对别人已知的某种事物而在自己未知的时候,为了了解它的性能或者结果而进行的试探性操作。试验,是实验的一种,大多带有盲目性,没有假说。

  为什么中国有很多“实验学校”?

  20世纪初中国开创现代初等教育学制与学校的教育界名人、要员,要么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学生,要么是杜威的崇拜者。1896年,杜威在芝加哥大学任职时,成立了“芝加哥实验学校”。这所实验学校由1896年持续至1904年,直到杜威转职前往纽约市的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为止。在杜威任教哥伦比亚大学时,“庚款学童”中的胡适、陶行知、后为北京大学校长的蒋梦麟、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等都先后在哥大求学,师从杜威门下。这些人基本就是民国20年代的教育部主事者、高等教育界的领头人。他们在1922年推出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的“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新学制,并对杜威实验学校的做法极为赞赏支持,认为是验证新学制效能的一种方法。其中以陶行知为代表的名人先后在南京、杭州等地,按杜威模式开办了各种实验学校。1949年之后,尽管胡适与其师杜威被新政权当作仇敌,所倡导的学说言论都被诋毁,但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的各种初等教育变革免不了以“实验学校”验证新制度。1950年6月,教育部初等教育司将北京师范大学第一附小、第二附小、北京市育才学校等六所学校作为实验学校,进行小学五年一贯制的改革试验。1960年,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在人大会议上做《教学必须改革》的报告,称:“现行的学制,是从国民党统治时期继承下来的,这个学制是从美国抄来的,是一个落后的学制。中小学的年限太长……从现在起,进行规模较大的试验,在全日制的中小学教育中,适当缩短年限,适当提高程度,适当控制学时,适当增加劳动”。这次从北京景山中学开始学制改革实验,要求儿童的入学年龄由八岁提前到六岁,12年初等教育修业年限缩短为九年,而教学质量要达到12年制标准。

  1980年,《人民日报》发文,宣布教育界要“只争朝夕育人才”、“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多出人才”。1984-1989年,各地开始开办初中和小学联体办学的九年一贯制形式“实验学校”。在1990年代之后,新出现的私立或公办改制学校、诸校合并组建的重点学校、窗口学校也多取名为“实验学校”。可以看出,1949年后,只要是站在每次学制变动前沿的“实验学校”,都是受教育与宣传部门重点关注的。在中国惯例里,这就意味着更优的师资、更先被满足的经费要求、更体面的硬件设施、更好的民间口碑。所以学校纷纷要挤进“实验校”行列。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