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子女为什么难成为杰出人才?莫把教师身份带回家
发布日期:2017年8月3日
239次浏览
中小学教师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优秀人才的并不多,即便是培养出很多"考霸"的中小学教师,他们的子女能成为杰出人才的比例要大大低于其它知识分子阶层。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小学教师给予子女的优势不多,跟其他行业的从业者相比,他们的子女往往并不能从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父母那儿获得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有人还说,不仅现在时如此,就是旧时的私塾先生也鲜有人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的。
环顾周围的教师,发现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十分惊心的事实。教师自己的子女能成为优秀人才的不是没有,而是少得很。更奇怪的是,这些优秀的孩子还相对集中在父母是教研工作人员或学校行政的范围里,而真正一线教师的孩子实不多见。(他们对教师讲的和他们自己对自己孩子的并不一样,对自己的孩子素质教育,对教师应试教育方式考评。但他们常听专家讲座、外出开会,眼界开阔;普通教师因为常年被囚在学校,难得有这样的机会,甚至故意不让教师参加。)
为什么会这样?有人归因于一线教师生存压力大,工作量过大,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但我认为,远不是这么简单的因素所致,而是身为教师本身对教育自己的子女存在许多的盲区。为什么网为你揭秘教师子女成为杰出人才的比例低的原因。
角色混乱——常把家庭当学校
普通教师习惯以听话乖巧当作衡量学生的一条重要尺规,把不听教、言行不合常规的孩子视作后进生(真正的优秀教师不这样)。长期的职业习性,使得大多数教师在心理上有一种定势,很担心自己的孩子也会像班上某个特别难教的孩子一样,最终成为差或坏的学生。因此,教师对自己的子女也像对学生一样,格外严谨,要求孩子言行举止中规中矩,以对老师的态度对父母,以言听计从为尺规,不可有超常的举动。长此以往,最终导致孩子失去个人独思的空间,总是处于屈从的心理状态,极难获得创造型个性的发展。
此外,一线教师普遍爱唠叨,特别关注琐碎的细节,对孩子过于个性化的举动都视作大不敬,会不遗余力地对孩子进行教导,尤其偏爱说教。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遇事也会更多地考虑困难的一面,他们关注细节过程比关注结果要强烈,对处事难度的预设会更为仔细,因而也容易产生退缩情绪。
当教师久了,对学生的言行举止都有了一套固定的训练模式。多数老师都不喜欢过于活泼奔放的学生,尤其是那些有奇思怪相、言行出格的孩子总是会备受打击。教师生怕自己的孩子也是学校的调皮生,因此,总是要求孩子乖巧、稳重。再者,目前的现状,不少的教师实际上是出于无奈,或者觉得教师行业比较稳定而从事教育的。有一位名叫三铺展的日本作家写了一本正被许多读者捧读的书——《阶层是会遗传的》,用于描绘目前中国教师这个职业的传承心理更是恰当不过了。教师自己是害怕从事高风险的职业的,都是希望能稳定就好。这种职业心态也会对自己孩子的产生很大的影响。在笔者的身边,多数教师的孩子最终是以能谋求到一份相对稳定的职业为追求目标。不敢冒险,不敢挑战,不敢尝试,这些独创个性的致命伤似乎在一线的中小学教师身上格外集中,无疑也会导致自己的孩子因袭这种个性。个性决定命运,把孩子的个性打磨得过于平整后,留下的就只有自卑、怯懦、服从了。
职业惯性——再教育意识薄弱
实际案例中,我们看到一部分优秀的教师(决非评出的优秀教师)家庭,能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尤其是注重早期教育,小学阶段就让孩子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不惟分数论,敢于放手让孩子尝试课堂外的领域。这些孩子最后都十分优秀。
然而,绝大多数一线教师丧失了对新知识的感知力,普遍陷在繁琐、庞杂的事务性工作中,穷于应付每天的教学工作,根本没有时间接受再教育。一些穷酸几乎不阅读,不接受任何新的教育理念,整学期就只抱着一本教参和教材进课堂。这样的教师似乎一整天都在忙,他们相比于那些富有创新精神、爱好阅读的教师而言,更忙碌而辛劳,可没有多大的实效。
不难想见,在孩子的眼里,这类身为教师的父母并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只是一个捧着书本谋生的穷酸腐儒而已。落后观念和陈旧的教学策略,也会相应地带到家里。因此,许多这类教师的孩子在中小学考试中成绩名列前茅,可是到高三时,能考上一本甚至二本的都极少。孩子的视野却极其狭窄,关注社会和人生的热情不够,应对现实问题的能力低弱,心志也相对脆弱,极少有远大的抱负。
社交狭窄——人脉资源贫乏
中小学教师的生活圈相对狭窄,对社会的接触面也相对少。虽然面对来自各个阶层的家长,但毕竟有距离感,多是止于表面的交流。
长期单一而封闭的校园生活,使得教师的心智也普遍单纯且不善交际。这种生存环境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可能习惯了,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大碍,但对教师的子女而言,会有很大的制约。父母人脉资源的困乏,社会活动内容极少,无形中限制了孩子的活动空间,孩子的视野也会相对窄小。所以,大多数普通的教师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个性上都显得小心谨慎,缺少敢闯敢拼的霸气。
现实生活中,一些教师的儿女甚至过得生活不如父母,成为穷二代。有一位过来人说:“再优秀的老师,如果自己的子女没有教育好,其优秀的程度都是十分有限的。”把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揭示出来,藉此与所有的教师同行共勉:先成为好父母,然后才是更好得老师。(洋思中学的蔡林森、武侯中学的李镇西、杜郎口中学的崔其升、盘锦实验中学的魏书生,都忙的昏天地暗,仿佛魏书生的儿子考上了清华。其他三个不怎么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