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相爱吧:为什么要恋爱?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们对于恋爱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以前不愿意表露的恋爱,现在恋爱观也越来越开放了。今天,为什么网为您解答,为什么要恋爱?恋爱观有什么新变化?
恋爱观:新与旧的交锋
一位22岁信仰佛教的可爱姑娘为我讲述了一个情人节故事。这个故事反映出新旧爱情观的交锋:
“我15岁的时候第一次被男生吻了。那天是情人节。他假装要问作业,实际上却向我表白了。他把一支玫瑰塞进我手里,可是我不想要。我结结巴巴地说,自己根本就不喜欢他。我转身就跑,可是他追上来亲了我!我推开他,非常慌张地逃回家。从此之后我就非常讨厌他,觉得他是个小流氓。在我老家从没见过谁当街亲吻拥抱的,就连结过婚的人都不会这样。也不会有人说‘我爱你’。我只是想交朋友,不想谈恋爱。所以我再也没有跟那个男生说过话。在我老家,如果有年轻情侣像城里人那样接吻,大家都会觉得他们有伤风化——即便现在也是如此。”
在中国,情人节还是相对没有太多底蕴的舶来品。而浪漫的爱情也并不总是受欢迎。在过去的一千年中中的大部分时间,浪漫之爱仿佛是一种充斥着姘头、情妇、妓女的淫乱,而并不是值得尊重的夫妻关系。那时,婚姻几乎都是家长为了钱财、社会地位、政治利益而包办的。年少的新娘子第一次见到丈夫已经是在洞房里。从此之后,她将住在夫家,一辈子生孩子做饭。但是到了20世纪20年代,年轻的革命者们开始宣扬“自由恋爱”。这个概念是如此新奇,以至于需要为此专门创造一个新词。
20世纪20年代,年轻的革命者们开始宣扬“自由恋爱”。
“恋爱”的内涵在此之后发生了剧烈变化。如今,情侣们可以自由地表达爱意。无论是8月的“七夕情人节”,5月20日的“我爱你”网络情人节,还是11月11日的“光棍节”,都可以是求婚的好日子。讽刺的是,中国人现在过的情人节比任何西方国家都多。
这也许是因为,在中国文化里,大声说出“我爱你”并不是一件小事。所以情侣们需要情人节这么个特殊的日子来表达爱意。这些情人节是星火燎原的中国式爱情的一个缩影,是由前卫的年轻人所引导的,颇具特色的社会进步。
变革中的恋爱文化
几年前,一项调查探究了这种新恋爱文化的一个方面:高中早恋。
在20年前,早恋在中国是极为罕见的,在学校里几乎就不曾出现过。即便是现在,多数中国家长仍然极力反对早恋。但是,这都没能抑制高中早恋的增长。这项由中国和加拿大的研究人员共同进行的研究调查了中加两国的数百名平均年龄16.6周岁的高中生,以探究父母,平辈和恋爱之间的关系。
研究人员发现,加拿大高中生报告的恋情是中国高中生的两倍:只有25%的中国男生和10%的中国女生报告称自己最近处于恋爱关系之中,而在加拿大则分别是39%和45%。这组数据提示,该阶段中国男生谈恋爱的可能性是中国女生的2.5倍。
研究人员认为,这结果体现了文化的影响——中国家长对于女生的管教比对男生更严,并禁止女生早恋。也许中国女生的确更少谈恋爱,可是我们不禁要问,既然不是班上的女同学,那么男孩又是跟谁在谈恋爱呢?也许是中国女生为了避免尴尬或者担心被发现而隐瞒了部分恋情。
受文化影响,中国和加拿大两国的青少年在恋爱问题上表现出若干差异。
研究人员发现,中国和加拿大的青少年之间还有有两个重要差异。第一,在中国,与家长关系更和睦的少年谈恋爱更晚,加拿大则不这样。中国文化讲究孝顺,也就是说要顺从于家长。所谓“好孩子”,应该听家长的话。既然中国家长通常禁止早恋,那么“好孩子”就应该完全服从家长的要求——即便有恋情,也必须隐藏起来。第二,中国青少年所报告的情侣间的信任程度和陪伴水平比加拿大青少年更低。研究人员并没有推测这种现象的成因。不过,既然社会并不接受早恋,甚至于许多中国人都认为这是不道德的,那么少年们就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这段“有问题”的关系中去,更别说享受恋情了。
老一辈的中国人可能永远都不会改变他们的观点。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约会,开始庆祝包括西方情人节,520日和光棍节在内的各种“情人节”,这种现代爱情观念的变革已经不容忽视。
说起恋爱,人们都会想起春天,那么,你知道为什么说春天是恋爱的季节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下为什么一到春天就想谈恋爱?为什么说春天是恋爱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