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不瞑目怎么来的 为什么会死不瞑目 死不瞑目会怎么样?
发布日期:2017年8月3日
1118次浏览
不管是在电视剧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死不瞑目”这个词,现代人常常会说人死不瞑目肯定是因为心愿未了,或者是遭到迫害含冤而死,那么人为什么会死不瞑目呢?十万个为什么网小编将为你解答死不瞑目怎么来的 为什么会死不瞑目 死不瞑目会怎么样?
死不瞑目怎么来的?
实际上,人类的正常死亡,特别是慢性疾病导致的死亡,多数都会经历一个濒死期(又称临终期)。在此期间,很多人会出现意识障碍的现象(表现为昏睡、昏迷、谵妄、视觉或听觉丧失、不认识亲人等等),实质是大脑功能被部分抑制甚至完全丧失,高位中枢的调节功能弱化或紊乱的表现。而脑干对氧气的需求不如大脑那么敏感,所以往往还能维持生理机能,让呼吸和心跳继续进行;但是,人此刻的自主意识已经很混乱,失去正常的记忆和思考的能力,就更谈不上有什么“心愿未了”了。
为什么会死不瞑目?
首先,对于什么是“死亡”,就有不同的看法。我国目前采用的是“心跳+呼吸”标准:当自主呼吸与心跳都停止了,即可视为死亡。然而,人的大脑此时可能并未死亡,在这种情况下,大脑自动发出“闭上眼睛”的信号,是完全可能的。
相反,如果按照脑死亡的标准,比如某人被外力直接损伤了大脑,大脑的活动完全停止(脑电波监测可以反映出来),但心跳和呼吸还在继续,则“闭眼”的信号就不一定会传出去,死者的眼皮就可能会保持着睁开的状态。
而那些心跳和呼吸已经停止、眼睛尚未闭上的患者,古人是可以将其说成 “死不瞑目”的,反正是“死无对证”嘛。然而,在现代医学的临床实践中,及时、规范的心肺复苏操作再加上体外维生器械的辅助,不乏心跳停止十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后又被抢救过来的案例。这主要得益于医学的发展,更源于我国死亡判定标准上的滞后:我国目前并不承认脑死亡标准,所以在临床诊断时难免出现各种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