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款疫苗临床试验 新冠肺炎科研再提速

  新冠肺炎药物研发和疫苗研制进展一直牵动人心。4月14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带来不少科研攻关领域的好消息:

  目前,我国已有三款疫苗获批进入临床试验,腺病毒载体疫苗全球首启二期临床研究;新一轮科研攻关项目正在积极推动,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相关研究均在列……

  已有三款疫苗获批进入临床试验

  “目前已经有三款疫苗获批进入临床试验,其中陈薇院士团队的腺病毒载体疫苗首个获批进入临床研究,已于3月底完成了一期临床试验受试者的接种工作,并于4月9日开始招募二期临床试验志愿者。这是全球首个启动二期临床研究的新冠疫苗品种。”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在发布会上介绍。

  紧接着,12日,国家药监局批准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联合申请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进入临床试验;13日,又批准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灭活疫苗开展临床试验。

  吴远彬表示,疫情发生之初,科研攻关组就将疫苗研发作为主攻方向之一,布局了五条技术路线。除了腺病毒载体疫苗和灭活疫苗外,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核酸疫苗也在加快推进中。

  “上述技术路线的疫苗预计将于4、5月份陆续申报临床试验。”吴远彬称,对于疫苗,还是本着科学、安全、有效的基本前提,因为这是给健康人使用的特殊产品,尽管是应急项目,还是特别强调科学性、程序性。

  目前我国研发最快的,像腺病毒载体疫苗已启动二期临床试验,还要进行三期临床试验,将根据临床试验的结果最后确定是否进行使用,此外还有审批等程序。

  关于这两天获批的灭活疫苗,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志介绍,我国在研发并已上市的疫苗中,灭活疫苗的基础比较好,比如,我国有甲型H1N1流感灭活疫苗、甲型肝炎灭活疫苗、EV71手足口病灭活疫苗等。

  吴远彬表示,这是一种传统技术工艺方面的疫苗,生产工艺相对较成熟,质量标准可控,保护范围也较广泛,具有国际通行的关于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评判标准,所以会为加快疫苗使用提供一些条件。

  正积极推动新一轮科研攻关项目

  在新冠肺炎药物研发方面,科技部生物中心副主任孙燕荣介绍,科研攻关组正在积极推动新一轮项目的部署和研究进程。

  “单克隆抗体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早期科研攻关已经部署国内多支团队瞄准单克隆抗体开展相应的研发工作。”孙燕荣表示,截至目前,已经获得多株靶向新冠病毒的候选治疗性抗体,后续还将加大力度推进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关于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方面的研究,孙燕荣介绍,在科研应急项目的支持下,研究团队持续攻关,研发出静注新冠肺炎人免疫球蛋白。这个产品源自康复者血浆,含有高纯度、高效价的中和抗体,研制成功后可用于患者的临床救治以及高危人群的被动免疫保护。

  “我们还在积极推动自主研发药物的科研攻关工作,高度重视我国自主研发的药物,加快推进包括中医药,以及可利霉素、汉防己甲素、阿兹夫定等一系列药物在临床方面的研究,希望更快地产出更多的成果应用于疫情防控。”孙燕荣说。

  孙燕荣表示,目前通过科研攻关形成了主打药品的基本格局。

  “科研攻关组一直坚持‘老药新用’的基本思路,在严谨的体外研究和机制研究基础上快速形成了包括磷酸氯喹、法匹拉韦以及中医药等主打药品的一个基本格局。”孙燕荣说。

  值得一提的是,临床治疗新技术的研发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例如,在武汉已经完成超200例干细胞治疗,从目前结果看,干细胞应用于新冠肺炎的临床治疗安全性良好;全国已采集超2000份恢复期血浆,临床应用超700例,显示出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孙燕荣透露,疫情发生后,科研攻关组第一时间部署了应急科研攻关项目,这些项目一直把“可治”作为主要目标,部署了药物研发与临床救治的相关科研攻关项目,累计部署27个项目。据统计,参与机构多达152家,其中武汉一线有47家;参与科研攻关的科研人员超3200人,项目涉及药品和相应研发技术共34项。

  (科技日报北京4月14日电)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