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么修炼内功的?
发布日期:2017年8月3日
490次浏览
内功的主要目的是养气和练气。养气以凝气清神,练气以运使气息,自由地调动气息,为练功服务,正如《少林拳术秘诀·气功阐微》所说:“养气而后气不动,气不动而后神清,神清而后操纵进退得其宜,如是始可言命中制敌之方。”“练气之学,以运使为效,以呼吸为功,以柔而刚为主旨,以刚而柔为极致。”由于内功不是为了直接技击,而是强内固本,使习武者深含不露,沉着冷静,并可根据技击的需要,随意自如地调动气息,因此内功多采用静态的,或缓慢而简单的动态的功法,静中求动。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桩功“要学拳,须站桩,欲习打,先练桩。”站桩功是武术内功的基本功法,“桩”的意思是比喻习练时像桩一样静止不动,久练后如桩一般坚实稳固。
武术的桩功种类很多,各门各派武术多有自己的桩功,如八卦掌的八卦桩、虎坐桩、夹马桩,太极气功十三桩,少林拳的子午桩,形意拳的三才桩,峨眉十二桩,内家八桩(浑元八桩),醉拳的立桩,苗拳的箭桩和藏山桩,还有马步桩、丁步桩、虚步桩、三角桩、四平桩、七星桩、撑抱桩、伏虎桩、降龙桩等。这些以静态姿势为主的桩功桩势多样,神态各异,各有侧重,养气练气,练神练意,调身练力,从容不迫地为武术技击奠定基础。
武术的桩功除了上述静态为主的形式外,还有各拳种用来练习基本身体姿势,在走动中练习的“行桩”(又叫“动桩”、“活桩”),行桩与武术技击有更为直接的关系,如通背六路行桩、落地梅花桩、醉拳的摆桩等。
作为武术习练基本功法的桩功,也有良好的保健作用,在清代中叶已有人将站桩功引入普通人的养生术中,但流行不广。
易筋经上文提到过的托名达摩,而实际上出现于明代后期的《易筋经》是武术功法的一部代表作,被少林武术家们奉为经典著作而流传开来。
《易筋经》认为:“筋,人身之筋络也。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筋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如人肩之能负,手之能摄,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泼灵动者,皆筋之挺然者也。”(《易筋经·上卷总论》)身体的种种病症,如病、瘦、痿、懈、亡等,都是由筋的不良状态,如弛、挛、靡、弱、缩而造成的。因此,需要将病弱之筋换为强健之筋,因为“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则康”。虽然,“筋”是外功练习的对象,但是,《易筋经》却从形神统一的观点出发,认为“练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易筋经·膜论》),就是说,无形的练内与有形的练外是相辅相成的。
于是,《易筋经》将练功分为三个层次,即练筋、练膜和练气。练筋必须练膜,练膜必须练气。从最难练习的练气入手,“使气清而平,平而和,和而畅达”,这样,气就能“行于筋,串于膜,以至通身灵动,无处不行,无处不到。气至则膜起,气行则膜张”。进而练筋,使筋舒、强、和、长、壮,最终练成“金石之体”。
根据这种修炼理论,《易筋经》采取按摩、拍击与入静诱导和意守按摩、拍击部位相结合的功法,并辅之以服用补益气血的内壮药物和药浴,以取得内壮外勇的效果。
《易筋经》还附有练功的12个术势,称为“易筋经十二图”,分别为韦驮献杵第一、二、三势、摘星换斗势、出爪亮翅势、倒拽九牛尾势、九鬼拔马刀势、三盘落地势、青龙探爪势、卧虎扑食势、打躬势和工尾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