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思睡晚上难寐?中医教你轻松解“秋乏”
发布日期:2020年9月18日
871次浏览
近月,临床上有一位36岁女患者,白天思睡,晚上却难寐,心情不悦,已有二月。还伴有胃纳欠佳,大便干结,时有口腔溃疡,苔薄腻、舌红、脉弦。证属:肝郁阴虚,治拟:疏肝健脾,养阴安神,并以心理指导。经三周调理,病情日渐好转而告愈。
类似这种病情,当下临床上屡见。夏季昼长夜短睡眠少,如今入秋由热转凉,呈现出“阳消阴长”过渡阶段,今人又因劳作较多,常有“秋乏”之感,又有思睡之意,理应睡眠有增加现象。但如今不少人昼夜节律调节一时不适,少睡难睡继续。夏日欠债,秋后算账。如何防范,中医在秋季调补方面有讲究。
一夏之后,人确有三分虚,但也要结合当令季节。秋有三月,有早、中、暮之分。气候跨度较大,有秋高气爽,也有秋风扫落叶之异,存在着温燥与凉燥之别。尤其暮秋,雨水减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多变,人体的生理活动也随自然环境的变化,由长到收。中医谓:秋金主收降。以秋季的气候特点看,中医又谓:五脏主五气。肺属金,气通于秋,主燥。故秋季应注意保肺津,应少食辛味,可食蜂蜜、乳品、冰糖等滋阴润肺之品,用药以润补为主。因此,注意秋季的睡眠卫生,调整情志,合理饮食,起居有常。在我们江南地带,还应做到初秋避高温、中秋避燥邪、晚秋避寒湿,为冬季休整作准备。
疫情趋缓,但防控意识不能丢。偶尔失眠,对身体并无损害, 但长期严重的失眠,对躯体和精神均可产生不利影响。重在预防,贵在坚持,防范常态化。本着“顺其自然”原理,根据不同年龄、各自的体质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在医家辨证论治的指导下,“秋冬养阴,济之以阳”,得其益,防其害。关注睡眠与养生,适当润补,不仅能调理好夏季的三分虚,又能防范心身隐患,秋乏难寐自可解。
本文由上海市中医医院神志病科主任医师许良进行科学性把关。
“达医晓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