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近10亿人受精神健康问题影响,这里面有你吗?
一场看不见的“流行病”正在蔓延:每年全球近10亿人受精神健康问题影响,但大部分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咨询和治疗。
作者 | 唐义诚
近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记者会上提到:全球范围内,精神健康已经是一个被忽视的健康问题。每年全球有近10亿人受到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问题影响。但只有少部分人能得到应有的咨询和治疗。
谭德塞在8月27日的记者会上强调心理(精神)健康问题。|China Daily
事实上,精神健康问题的频发很大程度上源于公众的心理健康素养匮乏,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民众对于心理、精神疾病的知晓率尚不足半数。
精神健康问题有多可怕?哪些精神健康问题,对人们影响最为深远?以及,作为普通人,该如何自我判断精神健康问题,寻求帮助呢?
今天我们就来集中了解一下,这些“隐形杀手”。
生命的头号敌人:抑郁症
提到精神健康问题,就绕不开众病之王——抑郁症。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世界有3.22亿人受抑郁症的困扰,约占全球人口的4.4%,几乎每2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患有抑郁症。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增长。
抑郁症是一类复杂疾病,患者的高级神经功能发生了改变,包括五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出现失调,导致控制情绪、认知、躯体功能的各个神经环路出现问题。同时,抑郁症也是一种高风险的疾病,据估计,中国每年有超过10万的抑郁症患者自杀。
抑郁症是威胁生命的头号精神大敌。
|athomeinspace.com
抑郁症的全球蔓延与现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脱不开干系。在世界范围内,抑郁症发病率和各国人均GDP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而在一个国家内部,比如美国和英国,抑郁症的发病率也在一代代人之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持续升高。出生于1945年之后的人,相比出生于1945年之前的人,抑郁症发病率整体高出了10倍。
科学家们已经发现,像睡眠紊乱、缺少亲情和友情、生活环境的剧烈变动、失业、离婚……这些生活中的常见事件,都能提高抑郁症的发病率。而这些问题在最近半个多世纪里,在人类世界中越来越普遍。
近年来,年轻人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也被认为是抑郁症的相关因素之一。在社交媒体上遭受网络霸凌、排挤,都可能增加抑郁风险,甚而成为自杀的触发事件。
偏爱女性的杀手:进食障碍
另一种扎根于现代文化的精神疾病是进食障碍。进食障碍,通俗地说,就是与不能好好吃饭有关的疾病,包括厌食症、贪食症以及暴食症等。发病年龄主要在15~30岁之间,在美国有500~1000万女性经受着进食障碍的折磨。我国近年来的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女性患者的数量高出男性约10-20倍,其中50%~75%的患者同时患有抑郁症。
进食障碍尤其偏爱女性,这与现代社会对成功女性的形象要求休戚相关。正如保罗·福塞尔在《格调》一书中描述的:“今天,肥胖是中下阶层的标志。与中上层阶级和中产阶级相比,中下阶层的肥胖者是前者的4倍。我们确信在这个国家存在一种精英外貌:它要求女人要瘦。”
这种社会审美发展到极端,就催生了进食障碍。患者为了追求苗条的身材,在吃饭这件事上出现了心理偏差,要么不吃,要么狂吃,吃完了再用吐、泻等办法把食物排出去,长此以往,缺乏能量的身体开始发出警报,出现了心律过缓、骨质疏松、皮肤干燥、脱发、头晕、疲倦等症状,包括脸在内的全身都会长出一层柔软的细毛,因为饥饿的身体需要保持体温,许多进食障碍患者最终会因为心脏衰竭或其他身体并发症而死。
社会审美发展到极端,催生心理障碍。
|touchofcolorr.blogspot.it
看不见的流行病:成瘾
除了抑郁症与进食障碍,还有一类看不见的致命流行病——成瘾。据2016年统计,全球约共有1.7亿药物滥用者,其中2700万名被诊断为药物使用障碍者,每年有40多万人死亡。另据WHO报告,全球大约还有20亿饮酒者以及13亿吸烟者。在开头提到世卫组织记者会上,总干事谭德赛也强调了“有害使用酒精导致每年300万人死亡”。
过去,我们认为“成瘾”是一个很没出息的行为,是意志不坚定的人才会有的现象。事实上,成瘾是自我疗愈的一种错误方式,它有害,但短期内又可以止痛,如果找不到更好的治愈方式,也就只有依赖下去,但长期来看只会对自己产生更糟糕的负面影响。
譬如:酒瘾者在一醉方休时,会暂时忘记生活中的烦恼和压力,暂时“屏蔽”自己的负面情绪,而不会思考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法。而逃避问题,只会让问题变本加厉,很不利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反而容易积累有害物质,造成身体疾病。
饮酒只能暂时麻痹自己,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instagram.com
重大灾难下的创伤与恐慌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全球性的精神健康问题是由于重大灾害导致的。譬如: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席卷全球,疫情构成了集体性的创伤。
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包括医护人员、志愿者在内的疫情亲历者,他们本身可能不是疫情直接的受害者,但是他们在经历了帮助病人治疗过程中的种种事件以后,也经常会感到非常悲痛。 这种情况,我们把它称为替代创伤。替代创伤,就是说在大型灾难性事件中,自己并没有亲身经历创伤事件,但目睹、听说、阅读到别人的创伤经历,也会给我们的心理造成伤害。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人的心理问题往往在疫情消散后才得以呈现,在疫情肆虐最严重时,一线人员处在应激状态下,即使是暴露在被传染的风险之下,或者短时间面对了大量的死亡,在求生欲的作用下,心理上的问题也会被暂时压抑住。而当疫情逐渐消散之后,身体安全了,许多一线人员开始出现了记忆闪回、解离、情绪失控等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
而对于普通大众来说,疫情导致的信息焦虑值得重视,频繁地刷疫情相关消息导致人们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影响身心健康,严重时会导致疑病焦虑等症状。
密歇根大学心理学家伊桑·克罗斯(Ethan Kross)将这种现象称为“突发新闻恐慌症”。当人们觉得自己有危险的时候,大脑为了求生会索取更多的信息,而社交媒体上各种耸人听闻的信息,加重了这种危机感。互联网的高度发达与疫情结合在一起,让恐慌信息空前快速地传播,这种全球性的弥散性恐慌情绪是许多社会冲突事件的缘起,长此以往,对社会稳定也会有消极影响。
一些精神卫生专业人士担忧,与新冠疫情相关的社交隔离、财务困难等,也会加重人们的焦虑与恐慌,为时下上升的自杀率雪上加霜。
灾难会给人留下创伤。|feliciachiao.tumblr.com
我们是自己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了解了这么多的精神健康问题,你也许会担心自己是否也处在精神健康风险中。
事实上,我们每天都在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比如工作没劲头,跟对象吵架觉得心烦,被别人冤枉了很委屈,等等,大多数的困扰在我们的觉察和反省与切实调整中就可以得到改善。但是,不排除有些精神健康问题是需要向专业人员求助的。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简单地自我判断。
第一,从时间上看,这个问题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仍然没有好转。
第二,从影响上看,问题已经开始干扰你的正常生活了,比如出现了失眠、精力无法集中,学习工作效率下降等情况。
第三,从性质上看,问题已经发生了泛化。什么是泛化呢?举个例子,一般的心理问题其实都有特定的原因,比如你与上司不合,开始只是遇见他就心烦。但慢慢的,你一进公司就心烦,一进看见单位就心烦,最后甚至早晨起来一睁眼想到要上班就心烦,这就是问题发生了泛化。
遇到以上三种情况,就需要尽快找专业人员寻求解决。
谁是专业人士呢? 在我国,可以求助的专业人士有三类。
一类是在医疗机构工作的精神科医师。精神科医师侧重通过药物来干预大脑的活动,实现对感知觉、思维、情绪、意志和行为的调节。所以,他们是依据《精神卫生法》,唯一具有处方权和诊断权,可以对病人进行诊断,运用药物和其他治疗手段来进行治疗的专业人士。
在医疗机构中工作的还有另外一类专业人士,被称为心理治疗师。他们不是医生,但受过系统的心理治疗的训练,主要通过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来帮助病人。
第三类专业人士是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是心理学背景的专业人士,他们受到过不同程度的心理学,特别是临床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的训练,主要通过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帮助来访者。他们不是医生,没有处方权,也没有诊断权。
如果一个人一直不能走出来,可以首先去寻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因为他可以给出一个合法的、科学的诊断,看来访者是否已经到了需要治疗或咨询的程度。然后,来访者可以在接受精神科医生药物治疗的同时,去接受心理治疗或者心理咨询,处理深层的心理创伤。
说到底,每个人都是自己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身心健康是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基础,关照身心健康,是每个现代人应有的素养。
文章由“十点科学”(ID:Science_10)公众号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