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电脑前,证券所是如何交易的?
发布日期:2017年8月3日
759次浏览
这半年以来,中国股市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巨量的交易通过复杂的电子交易系统完成,最终形成我们看到的曲折的线图。然而我们不禁要问:在没有计算机这个好帮手之前,这些复杂的交易是如何被处理并完成的呢?为什么网为您解答~
证券交易所的由来
早在14世纪的意大利,不同风险、收益等级的债务便已开始在放贷人之间流转交易,形成了最早的有价证券交易,交易的对象不久就扩展至普通市民。14世纪末的威尼斯已成为债券交易的中心,交易中间人(broker)将每日待售的债券信息记在薄石板上,带着它们游走街巷,与路遇的买家进行交易。到了16世纪的比利时,进行债券交易的场所逐渐得以固定,堪称是证券交易所的先驱。
现代意义上的股票交易始于17世纪初的荷兰。新航路开辟后,由多人合资支持一次贸易远航渐成惯例。这种合伙生意要在远航结束时清算,清算完成后,投资者就只得另寻合伙人。为了免此烦劳,长期存续、定期分红的股份制贸易公司应运而生。
1602年成立的荷兰东印度公司(VOC)是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制公司。它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股票,且允许股东出让其股份。按照最初的规定,达成合意的交易者需要前往东印度公司大楼,经由记账人修改股东名册,正式完成交易。但在1614年后,对股票交易的程序限制便完全放开,买卖双方私下里就可以完成股权转移。由于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世界上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在1611年于阿姆斯特丹开始营业。
国外的股票操作市场
英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与此类似,至1661年才放开证券自由交易。不同的是,英国长期没有设立专门的交易所。17世纪末,英国的交易中间人盘踞在伦敦的咖啡厅,他们将卖方提供的证券广告张贴在店口,等着买方前来联系。
直到1773年,英国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才在伦敦的乔纳森咖啡馆成立。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费城交易所——也同样是在咖啡馆内成立。
在证券交易所内进行的证券买卖即所谓场内交易(floor trading)。早期的场内交易可直接由买卖双方沟通进行,但由于交易所空间的限制与投资者规模的膨胀,散户逐渐只能由股票经纪人(交易中间人)代理,只有资金雄厚的交易者才能留在场内亲自交易。为了尽量提高信息传达效率,通过公开喊价(open outcry)报出买卖价款及数量逐渐取代了一般性的沟通,成为达成交易的主要方式。
传统的喊价手语
在19世纪中期,一些交易所增设了便于公开喊价的设施。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为交易所内喧闹嘈杂、人声难辨,证券交易者还总结出了一套专门用于报价的手语。20世纪以降,电报与电话的发明极大地改善了场内交易者从场外获取信息的能力,但证券市场仍需依仗场内的手语报价来运行。
1920至1921年间,中国曾一度卷起建立交易所的狂潮,全国各类交易所曾多达200余家。这些民国交易所大都采用了公开喊价的舶来方法。而在1986年4月改用计算机辅助系统之前,香港的所有交易所也都是通过公开喊价达成交易。不过,中国大陆的证券市场并未遵循同样的交易规则。
1986到1990年间,中国的证券主要通过政府指定的营业柜台发行和回购。1990年成立的上海证券交易所自始就采用了较先进的电脑交易系统,由交易员直接将客户的交易申请输入电脑终端。同年成立的深圳证券交易所尽管在1992年前仍采用人工竞价,但并未采用公开喊价的形式。因此,欧美证券市场的这一标志性行为并不为中国股民所熟悉。
时至今日,尽管电子交易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主流,但传统的喊价手势仍在一些交易所的电子屏间延续。